您的位置:首页 >足球情报 >

全文|由世界杯技战术趋势看中国足球“芯”在何方

时间:2022-10-02 19:08:12 来源:新华社专区

今天,足球天空小毅给大家分享新华社专区带来的《全文|由世界杯技战术趋势看中国足球“芯”在何方》。

新华社莫斯科7月12日电 传控足球凌驾极简主义之上 “伪传控”只是消极变奏

——由俄罗斯世界杯技战术趋势看中国足球“芯”在何方(上)

新华社记者郑道锦

技术流传控足球和攻势足球主宰天下,极简主义和实用主义足球则继续扮演有力挑战者的角色,这是俄罗斯世界杯到决赛以前呈现出的整体技战术趋势,而西班牙和德国队踢出的一种“伪传控”则成为一曲诡异而消极的变奏。中国足球应结合过往几届世界杯、欧锦赛和最近十年欧美顶级联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足坛最先进的技战术趋势,尽快掀起一场青训领域的技战术革命以解决中国足球缺“芯”的问题。本文将分上、中、下篇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本届俄罗斯世界杯的整体技战术特点,毫无疑问,尽管如瑞典、乌拉圭、葡萄牙等主打实用防反、极简主义的球队也有着不俗表现,但整体上这仍是一届技术流传控和攻势足球主导的世界杯。前四强的法国、克罗地亚、比利时和英格兰均主打技术流传控,虽然法国在半决赛中、比利时在对巴西队时采取了实用的策略,但这只是两队在主打传控之外、在大赛上面对强敌时的一种临时变招,非其主流打法。而坚持漂亮传控和攻势足球的克罗地亚一路突破历史杀进决赛,不管决赛对法国胜负如何,并不能妨碍本届杯赛前四强中技术流传控主导的事实。而法国队即便在决赛中仍采取防反的踢法,也只是德尚过于看重冠军的一种临时妥协,并不能说法国队是一支防反型球队。

虽然本届杯赛的四强未有任何一支能达到南非世界杯上的西班牙和巴西世界杯上的德国那样登峰造极的传控高度,但这种技战术风格依然对极简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得优势,维持了自2008年欧锦赛以来世界足球进入第四次技战术革命时代的十年总体趋势。t

在世界足球经历由1930年代的WM阵型——1950年代匈牙利无冕之王334阵型和巴西的424阵型——1970年代荷兰之全攻全守三次技战术革命后,从2008年欧锦赛开始,以西班牙凭借传控足球tiki-taka夺冠为标志,世界足球进入了以传控足球和攻势足球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战术革命时期。此后斗牛士依靠哈维、伊涅斯塔、法布雷加斯、比利亚等一群技术和意识超一流的天才球员,在四年时间里连续夺得两个欧锦赛和一届世界杯冠军,奠定了传控足球“君临天下”的时代,而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则见证了德国队在掌握了传控足球的要义后,最终夺冠。

至此,传控足球延续了在世界足坛的主宰地位,不少国家都意识到了这样的技战术趋势并积极学习,像欧洲的法国、比利时、英格兰、克罗地亚、瑞士,北中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墨西哥,南美的巴西(蒂特时期)、智利和哥伦比亚队,亚洲的日本、澳大利亚队(波斯特科格鲁时期)等等,第四次技战术革命由此向纵深发展,像法国、比利时、英格兰的整体青训,也开始效法西班牙和德国,纷纷以重视技术、传控和进攻为主,并在此理念下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新人。t

然而在本届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前,传控足球受到了极简主义的很大挑战,最主要是因为西、德两强的诡异变奏,前者主要是因为洛佩特吉临阵被炒,而德国队则主要是因为不少功勋球员丧失了进取精神。但这种低速的、缺乏冒险性纵深传球的、缺乏多点射门和连续二过一配合的、控制是为了耗时间的“伪传控”从根本上背叛了两队之前的经典传控,可以说是“消极传控”,是对“积极传控”的背叛。而这种“消极传控”由于在进攻上太缺乏以往的传球速率、撕裂性和冒险精神,在对排出铁桶阵打极简主义防反球队的时候很难取得好效果。

然而进入八强赛后,传控足球打法的威力开始体现,法国轻取乌拉圭,英格兰轻取瑞典,克罗地亚在优势局面下点杀俄罗斯,击败巴西的比利时也主踢传控足球,且那场后者赢得有些幸运。此后在半决赛中,比利时面对法国又改踢传控,并创造了不少良机,最后也只是缺乏运气才负于一个定位球。

本届世界杯一度出现媒体针对“传控打法”的批判,但其实他们批判的是西班牙和德国所展现出的“消极传控”,而不是这两支球队之前在大赛中威力十足的“经典传控”,或者说是“积极传控”。也就是说,西、德不是因为坚持“经典传控”而失败,而是因为他们因自身复杂的原因背叛了“经典传控”,t

这里只需举一个例子就能看出本届西班牙队和三连冠时期的“经典传控”的区别:西班牙此前的传控大多在中前场进行,充满撕裂性和威胁性以及突然提速的变化,而球队中每场比赛传球最多的球员往往是中场核心哈维,其传球次数场均近百次,位居所有球队之首,本届世界杯上的西班牙队场均传球最多的却是中后卫拉莫斯,他场均过百次的传球说明了这支西班牙队的传控大多集中在后场,是一种没有多大意义的“消极传控”,且这种消极控制变成一种功利哲学:只想着领先后来消磨时间,不再追求漂亮过程和扩大优势,而这在哲学上已对“经典传控”所坚持的“不但要赢、还要赢的漂亮”的理念构成了本质背叛,在失去过程的同时,也输掉了结果。

虽然西、德双双兵败,但这并不能改变当今的先进趋势。而以瑞典和乌拉圭等为代表的极简主义在本届杯赛也有不俗表现,其中乌拉圭击败葡萄牙、瑞典击败墨西哥是典型例子。

极简主义属于实用足球的一种高级版本,但本届杯赛上的球队也未能充分踢出极简主义的两大精髓:高位紧逼和断球后第一时间发起的连续高速配合反击,尤其是在第一点上,不论是瑞典、乌拉圭还是葡萄牙,都未能做到像本赛季欧冠中的利物浦踢出的顶级水准,他们大多没有采取先进的高位逼抢,而采取退缩半场的旧式消极防守,这影响了极简主义的现代性和威力,因此未能有一支球队凭借真正的极简主义打进四强。

尽管如此,极简主义仍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对传控足球、攻势足球的挑战,如果能把这种踢法发挥到极致,同样能对后者构成极大威胁,只是这种踢法对身体条件的要求太高,并不像传控足球那样适合大多数不具备这样的身体条件的球队模仿、并作用于该国的青训。t

此外,还有几支敢于和强队对攻的非传统豪门值得人们脱帽敬礼,其中摩洛哥、秘鲁和塞内加尔都踢出了带有狂野气质的漂亮足球,而日本则踢出了高质量传控的攻势足球,这些处于上升期的新势力的传控和突破带着一种野性的气质,令人在纪律感和匠气十足的现代足球之外还看到了一种别样的激情、狂野和理想主义色彩。

当然,尽管世界杯上各队踢得越来越倚重于整体足球,但依然有个别球星利用超凡的个人能力左右大局,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感给球迷带来极大享受,如莫德里奇、格列兹曼和姆巴佩、阿扎尔和德布劳内、凯恩、内马尔、伊涅斯塔、C罗和偶露峥嵘的梅西,以及戈洛文和切里舍夫。虽然足球的技战术趋势主要是依靠团队来演绎,但如果少了这些天才的个人灵感和创造力,则也将消失很多乐趣。t

总之,除了西、德足球的诡异变奏外,本届世界杯上所展现出的主流技战术依然处于以“积极传控”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战术革命方向上,虽然还不如“三连冠”的西班牙和在巴西夺冠时的德国队上乘,在高位逼抢、多人间自由换位和充满撕裂性的连续二过一上未能充分展现,但大方向上却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将在中篇来具体分析一下这次技战术革命的六大本质特征。

先简单回顾世界足球的三次技战术革命史: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阿森纳主帅查普曼发明的WM阵型,即用343取代当时流行的235攻守失衡的阵型;第二次则是20世纪50年代由古斯塔夫率领的“无冕之王”匈牙利队凭借334阵型和一群天才球员几乎横扫世界,以及此后巴西足球凭借424的阵型于1958-1970年期间三夺世界冠军;第三次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米歇尔斯率领的阿贾克斯和荷兰国家队掀起的全攻全守风暴。这三次技战术革命一次比一次先进,第一次战术革命只是新创了一个攻守更为均衡的阵型,而第二次和第三次技术革命除了阵型变化外,更有巧妙制造空间、打破位置束缚的实质巨变。

在这三次技战术革命后,2008年欧锦赛上西班牙队横空出世。阿拉贡内斯指挥“斗牛士”通过统治力十足的经典传控夺冠,令其手下败将纷纷心悦诚服。勒夫在决赛负于西班牙队后表示,西班牙的打法很可能会成为技战术新趋势,德国队将好好学习。果然,随后德国队进一步在青训中强化传控和进攻阵型,并将瓜迪奥拉请到拜仁,终于掌握了传控的精髓,于2014年拿到世界冠军。

如今,第四次技战术革命兴起已有十年,在国家队层面的革命旗手西班牙和德国队却在本届杯赛上遭遇惨败,但自有克罗地亚、比利时、法国、英格兰这些已经领悟到大部分要义的球队接过“积极传控”的衣钵,尤其在淘汰赛阶段,他们的传控越踢越好,大约能达到西班牙和德国两队巅峰时期的七八成水平,而在俱乐部层面,巴萨和皇马在欧冠联赛里也先后凭借积极传控屡创佳绩。本赛季皇马在欧冠决赛中击败极简主义的最高水平代表利物浦,便是革新后的传控足球优于极简主义的一大明证,而更早的里杰卡尔德时期的巴萨式传控更是如臻化境,目前仍难有球队超越。

以积极传控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战术革命具有六大特征,而其核心特征是:提升球员的足球意识和超前计算能力,即用“思维足球”升级了身体足球和技术足球,开拓了现代足球的全新层面。

第一,经典传控在哲学上实现了漂亮过程与良好结果的结合,从而跨越了漂亮过程和良好成绩之间必然对立的哲学峡谷。一支球队采用什么哲学决定了这支球队的高度,经典传控的哲学有两点,一是阿拉贡内斯所言的“控制住球,你就控制了比赛”;二是克鲁伊夫所信仰的“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亮”,这两点不可分割。

本届世界杯上,那些试图通过消极传控来赢得比赛的球队都没有好结果,从西班牙到德国,他们似乎没有背叛第一条哲学,却由于背叛了对漂亮过程的追求而踢出了“伪传控”。而这种功利色彩浓厚、过程难看的足球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与其说是竞技失败,倒不如说是他们在足球哲学上因背叛经典而导致的失败。

而比利时和英格兰队在不讲究漂亮过程的时代,长期在大赛中战绩糟糕,而在青训中改练技术流传控后,培养出不少技术和意识出众的球员,一举杀入四强。而克罗地亚队则在长期坚持传控踢法后,终于获得了想要的结果。巴西队在蒂特的带领下信奉漂亮足球的理念,虽然不走运地输给比利时队,但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球迷的青睐。

第二,在外在特点上表现为优势控球率,连续一脚出球和突然改变速率的阵地渗透,还有大量的冒险纵深传球和犀利的撞墙式二过一。

在本届杯赛上,应该说巴西队的踢法最具备积极传控的外在特点,其控球和传递速率很高,且主要在中前场进行,伴随着大量足以撕裂对方防线的突破和二过一配合。他们的场均进攻次数是最多的,即便是不幸输给比利时队的比赛,巴西队也占据了明显优势,创造出很多好机会,只是临门一脚不在状态和运气偏差。巴西队的这种踢法比起西班牙和德国队的经典传控在传球速率上似乎还要更高,阵地进攻的直接性也更强,不像西班牙和德国两队那样复杂和迂回,而这也是本届杯赛上法国、克罗地亚等队的特征。也就是说,本届杯赛中传控型踢法的球队对经典传控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改良,增加了对对手腹地的直接威胁性,提升了传控的撕裂性和效率。

第三,在内在特点上以球场上的提前思考和预先计算线路为核心驱动力,尤其强调球员在无球状态下要时刻通过提前的思考和计算来设计好接球、传球和跑位的线路,从而实现“无中生有”“有无结合”的至高境界。如果说“人球合一”仅限于有球状态的最高水平,那么经典传控则实现了无球状态下的最高水平,是“人、球、思维三者合一”的至高境界。

传控足球的核心奥秘就是以超前的思维计算来驱动球队的攻防,推动了足球世界技战术意义上的完整革命。现代足球在技战术发展上可分为身体足球-技术足球-战术足球-思维足球四大阶段,而在当今这个身体和技术这两大基础环节都已经很难再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情况下,世界强队要想谋求更大的前进,唯有在战术和思维上勤奋学习和大胆创新。如果说身体和技术环节的修炼只是基础环节,其每进一步的威力相当于TNT炸药爆炸的话,那么在思维和战术上的提升则是高层阶段,其每进一步的威力相当于“核爆”。能够将这四者有效融合得最好的球队,将成为顶级强队。

第四,由整体位置比较固定的静态阵型升级为多人间自由换位的动态阵型,让对手难以对位盯人防守。

以法国、克罗地亚和巴西队为例,其中前场的球员位置十分多变,如格列兹曼、姆巴佩、博格巴之间常进行流动换位,莫德里奇、拉基蒂奇和雷比奇之间,内马尔、保利尼奥和热苏斯之间也是一样,中后场球员的前插和前场球员的回撤不时交替进行,而这种踢法要求队中有多名能够适应各种位置的全能型球员。

第五,在防守上由被动的消极退守变为积极的压迫式防守,这也是最前卫的防守模式。

经典传控不但拥有最前卫的进攻,也同时拥有最前卫的防守模式。不过比起曾经的西班牙和德国队炉火纯青的集体高位逼抢,在俄罗斯世界杯上的球队很少有能采取这种先进防守的球队,这可能与高位紧逼需要球队拥有很好的体能有关。当然,高位逼抢更需要一支球队在多人防守时通过线路的计算来封死持球者所有可能出球的线路,逼迫对手快速失误丢球,从而获得球权。本届杯赛上敢于实行高位紧逼的可能只有巴西队。

第六,传控足球在强调整体的同时,也非常鼓励个体或两三人间的创造性自由发挥。从以前哈维、伊涅斯塔和法布雷加斯的配合,到厄齐尔、克罗斯和穆勒的配合,再到本届杯赛上莫德里奇、雷比奇和拉基蒂奇的配合,以及姆巴佩、格列兹曼和博格巴,都充满了富有想象力的突破、空切和换位配合,而姆巴佩和莫德里奇以及凯恩、阿扎尔等人的个人即兴突破表演,往往是打开对手防线的金钥匙。t

既然世界足球尚处在第四次技战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趋势性浪潮中,中国足球要想崛起,从技战术角度来说就必须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和敢想敢为的勇气跟上这一次伟大的革命浪潮,尤其要在青训中体现出来。忽视或者看不清楚这样的先进趋势,甚至做出反向判断的话,恐怕会距世界先进的足球越来越远。

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题:中国足球应掀起一场青训技战术革命来造“芯”

——由俄罗斯世界杯技战术趋势看中国足球“芯”在何方(下)

新华社记者郑道锦

缺少先进青训方法之“芯”,恐怕这是中国足球除了普及不力之外最严重的问题。

纵观世界足球强国,无一不是掌握了先进的青训方法,否则足球人口再多也是枉然。

唯有长缨在手,才能缚住苍龙!中国足球长久以来并没有掌握先进的青训方法,而这恰恰又是一国足球崛起的核心驱动力,且要命的是中国足球界普遍漠视或回避这个要害问题,更多重视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不注重如何促进生产力进步。我们应该更辩证一点来看待两者的关系,即在积极调整生产关系(包括青少年普及)的同时,把提升生产力提上议程。而先进的青训方法对于一国足球来说就是“第一生产力”,唯有通过自力更生的研发掌握“中国足球之芯”,才能找到走向强大的核心驱动力。

那么,中国足球要怎样才能造出强大、先进、适合中国球员身体特点的“中国芯”呢?

记者认为,无非是思路、用人两样问题。中国足球应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自力更生搞研发,在青训领域掀起一场技战术革命。

思路决定方向,思路是否正确是第一位的。而解决思路问题的路线图一是审势,二是顺势,三是创势。

正确的审势是中国足球造出含金量高的“芯片”的前提。

不审天下之势,何应天下之务?如记者前文所述,世界足球正处于自2008年以来的第四次技战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时期,从2008年以来的三届世界杯、三届欧锦赛和自2006年以来的多届欧冠联赛中,均呈现这一共性。本届杯赛的法国、比利时除了传控外也可采用防反的战术变化,其踢法均属于经典传控或积极传控,加上坚持积极传控踢法的克罗地亚和英格兰,这几个国家的青训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在过去十年涌现出大量年轻才俊。而这种踢法符合由身体足球、技术足球向战术足球和思维足球进阶的世界趋势。

与此同时,另一种提倡极简主义和效率反击的足球战术也在不断发展和革新,其在国家队的代表先后有意大利、瑞典、冰岛等,在俱乐部则体现为马竞、利物浦和切尔西等,但这种踢法一般都需要非常突出的身体素质才能驾驭,对亚洲球队来说,很难采用和发挥其威力,可能只有身体素质相对突出的伊朗队才能驾驭。真正在俄罗斯世界杯上令人惊艳的亚洲球队还是日本,而他们正是长年在青训中坚持技术流传控足球的踢法才有今日之成就,在与比利时这般强手的正面对攻中险些获胜。

根据中国球员的身体特点,在积极传控和极简主义效率反击这两大先进足球流派之中,前者显然是更好的选择,日本足球的进步对中国足球很有借鉴意义。

其次,中国足球需要顺势而为,用大一统的积极传控踢法来指导我们的青训。如果中国足球能领悟到积极传控的六大特征,并根据顶级强队在世界大赛中的实战表现来倒推其训练方法,研究出细化版的青训教材和操作方法,那么我们的青训便有了实质性提升的真正驱动力。

至于为何要选择积极传控,以及为何要在青训中推行大一统而非多元化,原因有三:其一是世界足球诸强和日本足球在过去十年中青训成功的经验都是在各个俱乐部的各级梯队实行大一统的风格,须知多元往往意味着无元,很难实现力量和资源的整合,而技战术风格大一统有利于在研发中形成合力;其二是中国球员的身体特点决定了我们适合更加灵巧、聪明和使用巧劲的积极传控踢法;其三是如果练成积极传控踢法,仍可以在比赛中踢出极简主义的战术变化,反之则不行,如法国和比利时在本届杯赛曾改打效率防反,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要让瑞典队和冰岛队改踢积极传控,则没有可操作性。

至于创势,中国足球现阶段尚无这个能力,但这不妨碍我们了解这是足球发展的最高级阶段,真正有雄心和魄力的中国足球人士,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孜孜以求。

一旦中国足球在技战术革命上确立了正确的路线和方向,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便是选人用人,包括干部、教练和球员。

技战术革命之所以称为革命,自然意味着在许多方面是颠覆现有方法的,这在用人上便需要重用有创造力和敢于担当的干部、有刻苦钻研精神和大胆革新思维的教练,以及改变目前过于看重身体条件和其他复杂因素的球员选材标准,重在选出意识上乘的、有细腻技术和创造力的球员。

7月10日,比利时队球员维特塞尔(右)与法国队球员吉鲁(中)在比赛中拼抢。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世界足球基本已经进入了一个豪门垄断的时代,足球先发强国已经通过资金、技术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足球落后国家无法依照这种模式获得实质进步,而这些国家不会轻易将最好的青训方法和教练人才输出到落后地区,也就是说,足球领域的核心技术可能同样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因此,高水平的外籍教练可以有所鉴别地邀请,但还是要立足于自力更生,从本土教练中选拔那些真正有才华和创造力的中、青年人才,为其提供先进技战术研发和带队实验的机会,以此为主框架来造芯。

目前,相当多数本土教练的知识体系和青训方法严重落伍,本土教练中的佼佼者和勤奋者,如徐根宝,也只能培养出武磊这般水平的本土顶级球员,但若只是如此是无法给中国足球带来实质性提升的。我们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资历、证书之类的限制,从中青年教练或并未做过职业教练的人才中选出其青训方案比较符合世界足球先进趋势的、有系统性创新的人,反之,则前景之黯淡不难想象。哪怕是试错,也比沉迷于不堪的现状而停滞不前要好。

而在球员选拔上,我们要摒弃那种只看身体素质和其他竞技外因素的粗放式选拔,要鼓励挑选那些身体素质可能并不突出,却有上佳意识、灵气和出色技术的球员,避免永远停留在“身体足球”这种落后阶段。

此外,中国足球也可同时采取选拔少数精英教练留洋,以及请少数真正优秀的外教来带青训的辅助性办法,同自主研发青训之“芯”有机结合起来。

如果中国足球能掀起一场符合世界足球第四次技战术革命趋势的青训革命,在用人上突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明辨和打破旧式教条,并给创新人才和技战术研发人才提供足够政策保障,并有十年的耐心,则中国足球找到属于自己的先进“芯片”将很有希望。一旦有了这样的核心驱动力,再辅以普及的改善和制度的改进,则中国足球定能获得实质性的进步。

好了,关于全文|由世界杯技战术趋势看中国足球“芯”在何方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